在我国,有很多小城,看似平凡却蕴藏着连接世界的力量,通过外贸产业,编织着一张张跨越国界的经贸网络。在这里,人们推开家门就可以拥抱世界,小城外贸,正在努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家门口的世界》第二季,讲述家门口的全球化故事。
当悠扬的琴声在耳畔响起,你是否会联想到欧洲的音乐殿堂?然而,在中国江苏省泰兴市的一个小镇——黄桥,小提琴正奏响独特的“中国乐章”。这里,每年有80多万把小提琴从小镇走向世界,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三成以上。今天,一起走进黄桥,探寻这座“世界提琴之都”的魅力。
江苏这个小镇如何用“小提琴魔法”征服世界?
最近,泰州海关驻泰兴办事处工作人员来到位于黄桥的一家乐器文化产业公司,对即将出口奥地利维也纳的一批手工定制小提琴进行报关抽查。这繁忙的一幕,是“世界提琴之都”黄桥加速融入全球市场的生动缩影。
家门口的世界
面对全球行业调整,这家本地领军企业依托新材料、新工艺和智能制造,不断提升品质、拓展市场、锻造品牌。目前,企业年产提琴超30万套、吉他60余万套。
展开剩余79%企业总经理李晓晨告诉记者:“我们不断提升提琴行业的‘中国制造’水平,精研‘大师手工琴’。今年公司的出口订单量同比增长10%,国内订单销售增长了17%。”
企业的壮大,催生了一批优秀的制琴匠人。曾是中医按摩师的仇新亮受岳父母影响于1998年入行,成长为第二代制琴师中的佼佼者——国家二级提琴制作师。他的琴坊主攻售价万元以上的个人定制琴。
仇新亮说:“客人的要求也是各种各样,对琴形、材料、油漆,以及对配件和音色的风格,他们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根据客人要求完成我们的订单,整个工作室的产量差不多100来把。”
“提琴之都”的产业触角也延伸至乡村,当地村民凭借一门手艺灵活参与到生产链中,同时还不断吸引了外地人才落户。河南信阳的徐如刚将苏州的精湛琴弓技艺带到黄桥,从打工者成长为创业者。他的企业年产高档琴弓20多万只,畅销海内外。
徐如刚说:“我们工人的工资基本都在6000元左右,目前有30来个工人,我们的年产值大概也是在300多万。”
黄桥提琴产业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几位在上海造琴的黄桥人回家乡创办了一个配件厂,由此奠定了早期黄桥小提琴产业的发展基础。如今,黄桥已集聚了200多家提琴生产及配套企业,拥有3万多名从业人员,成为全球最大的提琴生产基地。提琴产业链完备,提琴生产所需材料皆可本地配套,生产水平也在逐渐提升。
在黄桥乐器文化产业园的一家乐器企业的新厂区,精雕机高速运转,琴板精准成型。这家企业采用数字技术,引进了多套智能化生产设备。
企业总经理殷建设告诉记者:“通过技术革新增加新的设备,我们大量减少了人工的成本,使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每年,黄桥的乐器生产企业都会来到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与世界同行竞技。2024年的展会上,在一家乐器企业的展台,越南客商Tien用企业生产的小提琴演奏的《上海滩》赢得满堂彩。
Tien不仅是乐迷,也是经销商,这次展会他签下了这家企业的3000多套小提琴订单。“去年在美国我就对这家企业的产品印象深刻,不管是外观还是音色方面,质量非常稳定”,Tien说。
企业总经理钱军建表示,近年来,随着提琴产能的不断扩大,外国订单也越来越多。“我们目前的提琴产能已经达到每月6000把,下一步我们计划达到每月10000把。”
目前,黄桥拥有50多家出口乐器备案企业,年产各类乐器及配件逾370万套。其中,提琴的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七成以上,占全球市场份额三成以上。今年1-6月,黄桥乐器出口额达1.7亿元,同比增长8.4%。
泰州海关驻泰兴办事处综合业务科副科长吕婷表示:“今年我们帮助黄桥乐器产业园区企业获得进口国关税减让651万元,此外还全面推广陆转水抵港直装,优化流程,提升出口通关效率。”
在海关等部门的支持下,黄桥的乐器生产企业也凭借自身力量,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制造等的推广应用,不断拓展海外“朋友圈”。从代工贴牌到创立自主品牌,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抱团发展,从单一制造到文化特色产业融合共生,“世界提琴之都”的提琴产业正奏响中国制造的强音。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网上实盘配资,炒股配资公司站点门户,配资头条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